念恩网 – 网上悼念及祭祀平台,现开放给免费使用。

【念恩网】简介
念恩是念亲恩,而亲一般指父母亲,这里则广义地泛指不论长幼的亲友。 

【念恩网】及其流动应用程式带给您一个崭新的概念,提供『免费』专用平台,让您和亲朋好友相互连系并在网上相聚,一起分享生活点滴、记录美好回忆、关怀在世亲友、以及纪念 挚爱的逝者。 

古有皇帝以孝治国,今人也有以孝心来评定他人的诚信。古语云:「百行孝为先。」为人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孝道从来都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而这网站也把传扬中国文化视为头等大事。 

中国传统文化以家族为本,重视血缘关系及这关系的维系和传承。而多功能的【念恩网】不但能够增强家族的紧密连系,更能在科网年代,用与时俱进的方式推祟及提倡孝道,将这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远至海外华侨,亦可借此平台彼此联系、认祖归宗。

 
即使是传统中国家庭,也会有成员散布于世界各地,真要安排大家聚首一堂并不容易,但【念恩网】提供的创新功能和服务,就能把网聚、分享、认祖归宗等事情变得更舒适更方便更环保,并可随时随地于世界任何一个角落进行,让孝道得到体现和提升,让文化共融,最终达至社会和谐稳定。
 

孟母

 

 

 

(图片来源于网络)

  孟子,被认为是和孔子一样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作为儒家学派仅次于孔子的二号人物,孟子被人们尊称为“亚圣”。 在孟子成长为大儒的过程中,有一位对他的成长影响深远的人,那就是他的母亲。

 

孟母三迁

 孟子3岁时,他的父亲骤然离世,由母亲独自抚养长大。在孟子最初的家附近有一块墓地,经常会有送葬队伍经过,孟子便时常学着人们送葬的模样。孟母见此状,认为住在这里不利于孟子的学习,于是把家搬进了城里。

可是,城里的家周围都是些杀猪、做买卖的人,孟子又和小伙伴们玩起了做买卖的游戏,孟母觉得住在这里太过喧闹,孟子难以集中注意力学习,就把家搬到了学宫附近。

搬到学宫附近后,孟子看到官员们进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效果,便将这些牢牢记在心里了。因此,孟母觉得这里才是适合孟子好好学习的地方,于是在此长期住了下来。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片来源于网络)

断抒教子

后来,有一天孟子逃学回家,孟母见状立刻拿起剪刀将织布机上的布给剪断了,孟子大惊连忙问母亲为什么要这么做?孟母告诉他学习就像织布,要一点一点去积累,读书也一定要长期坚持,努力用功,才会有所成就。这件事对孟子的影响非常大,此后孟子发愤图强,终成一位圣人,被后世所铭记。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片来源于网络)

后世纪念

《三字经》中的“子不学,断机杼”的典故就是从这里来的。对于孟子的贪玩,孟母并没有实施打骂,而是用行动及生活中的例子给孟子树立了正确的学习态度。
几千年来,孟母的教育理念一直被后世所流传,成为了众多父母教育孩子的标杆旗帜。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更应该学习和借鉴。

 

儒教的介绍

儒教

儒教在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 有些人把儒教说成是单指教化、礼教等等, 但把儒教说成是宗教的也大不乏人。

 

近年也有些人认为儒教等同孔教, 始作俑者可能是民初的康有为, 其时康有为和梁启超合推戊戌变法以求富国, 他们同时看到西方各国列强均有强大的宗教背景, 政治体制甚至西方各国人民的凝聚力往往被规模庞大的基督教所影响, 在这种背景下, 康梁为认为要更好更快的推动变法, 就先要把历史悠久的儒教改成较像西方基督教那样, 尊孔子为偶像式的教主,一方面凝聚民族精神, 另一方面又试图凸显孔子推动变法的精神

 

后来康有为与一众支持者成立孔教会, 并呼吁国家把孔教定为国教, 且得到当时的大总统袁世凯的支持, 不巧袁世凯后来称帝失败, 把孔教定为国教的运动也随着袁世凯的失败而沉寂下来, 也许因为如此, 康有为所倡导的孔教其后也不断分支, 先后有孔圣会、孔圣堂和孔教学院, 但真的要正本清源, 还是儒教历久常新。

 

儒教起源

有人误以为孔子是儒家、儒教或儒学的创始人, 但就孔子于《论语•述而》所说, 他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他并没有把自已说成是什么学派、教派的创始人, 而是讲述自古承传下来的理念或精神。目前一般儒教研究者都有一个看法, 就是儒教始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的久远文化传统。

儒教作为宗教

就“儒教是否宗教”这个问题上, 几十年来都争论不休, 在宗教界或学术界都难有一致的看法, 再争论下去也不会有什么一致性的结果。

 

认为儒教不是宗教的人, 大都认为根据中国的儒家思想, 其学说更像哲学和道德观, 说的是如何做人、如何修身、如何治国等等。虽说如此, 但如果我们看看西方的基督教天主教的起源和历史, 也不难发现在宗教的早期发展中, 都难免会政教合一, 西方的著名宗教也是以哲学和道德观为基础, 同时也渗透着治人治国的法则。因此, 说儒教是宗教, 实在有其历史背景和理由的。

 

如果认为儒教是宗教, 就应把儒教与西方的传统宗教作一比教, 大家又不难发现有好些不类同的地方, 比如说, 无论基督教、天主教或伊斯兰教, 他们都是一神教, 事物的创造和去向都是神的意旨, 一切都好像是在神的名义下发生和进行, 但反观中国的儒教, 就似乎缺乏了这么一个高高在上的神。其实, 儒教亦有敬天、畏天等概念, 国君称为天子, 也隐含着上天的儿子的意思, 况且, 儒教还有祭天等仪式。问题是, 难道没有西方一神教的神, 就等于说儒教不是宗教吗?就等于我们可以完全不管儒教实在拥有很多其他的宗教特征吗?

 

《论语•雍也》中孔子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礼记•表记》中孔子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尊而不亲。”大致意思就是在世俗活动中, 可远离鬼神, 但在宗教式祭祀活动中, 对鬼神又要尊敬。另外, 孟子也有孟子“尽心、知性、知天”一说, 多少也被理解为在儒家思中也有天、上天、上帝等意思。所以, 如果完全把孔子、孟子等儒家代表人物的说法简单地看成是纯学术且完全没有宗教成份, 也似乎并不反影现实。

 

就连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也有“盖自天降生民”一说, 什么是“天降生民”, 难道就如基督教说的上帝造人?历史学家和宗教学家都没有一致的看法, 但硬说儒教不是宗教, 也似乎妄顾了史实。

 

《论语别裁》也有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意思是祭神就有如神在, 如果不参与祭典, 找人代替, 就等同不祭, 故诚心最为重要。这跟西方的宗教模式又何其相似。

 

李申在《中国儒教史》的基本概念有以下数点:
1. 儒教的经典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儒者坚信不移, 犹如教条。
2. 儒经中也有鬼神上天一说, 与宗教信仰无异。
3. 儒者的修身治国平天下, 也是在上帝之名以下进行的。
4. 自古以来, 中国就是政教一体的国家, 主要治国官员都由儒者担任。

 

儒教经典

儒教经典一般是指四书五经, 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及《中庸》, 而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及《春秋》, 也有被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四书》中充满了儒家先贤的思想和智慧, 可说是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 对数千年来的中国文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也有将之喻为中国文化的精华。

《大学》

《大学》本是《礼记》中的第四十二篇, 传为孔子弟子曾参所作, 受到历代学者所推崇, 唐唐代韩愈就力举《大学》与《中庸》, 其后到南宋朱熹更把《大学》从《礼记》抽出来独立成书, 将之与《中庸》、《论语》、《孟子》并列, 甚至将它排至四书之首, 详见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

 

《大学》中最著名的一段如下: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至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 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中庸》

《中庸》也是《礼记》中的一篇, 被认为是孔子的孙子思所写, 也是到了南宋, 朱熹才把《中庸》从《礼记》中抽出独自成篇, 并与《大学》、《论语》、《孟子》并列为《四书》。

 

 

《论语》

《论语》由孔子的学生所编, 用来记载孔子和他的学生的言行, 形式是语录体散文, 在编排上较为杂乱, 但内容却十分丰富和广泛, 围绕着哲学、道德、政治、教育等多个范畴, 可算是儒教经典中的经典。

 

 

《孟子》

《孟子》则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著作。孟子生于是战国中期, 是孔子后的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其学说与孔子同出一辙, 他也跟孔子一样, 曾带着学生们周游列国, 由于其政治主张不受重用, 便回家乡讲学授徒。早期《孟子》所受重视的程度不高, 直至南宋朱熹把它编入《四书》中才与《中庸》、《大学》、《论语》的地位等同, 其后越来越受到重视, 并成为科举考试内容之重要部分。

 

 

儒教丧礼

有别于西方文化, 根据儒教的传统, 中国人十分重视孝道和对祖先的尊敬及崇拜, 后人不但看重死者的躯体, 更认为如果为死者设立灵位、龛位或坟墓, 就是代表死者的延伸,所以丧礼或祭祖等仪式都会较为庄严及神圣, 有所谓「风光大丧」。古代中国人大都喜欢厚葬, 连老百姓也为办丧事而倾家荡产, 至秦始皇统一中国后, 他不但大修陵墓, 也大造兵马俑陪葬, 隆丧厚葬的风气可算盛极一时。

 

根据儒家经典《礼记•大传》, 就连丧服的制定原则也分六级, 即「一曰亲亲;二曰尊尊;三曰名;四曰出入;五曰长幼;六曰从服。」不论是血统、君臣、长幼等都各有其序, 十分讲究。

 

同样, 在《礼记•丧大记》中, 对殡葬的各大小事都一一详细写下, 什么事情可以做, 什么事情不可做, 什么东西可以吃, 什么东西不可吃, 主人客人及亲人如何站如何坐如何哭, 都有记载。

 

时至今日, 儒家的丧葬礼节经已大量简化, 不少亦融入了佛教、道教的丧礼中, 实难说出各项礼节的起源, 如果现在仍想以儒教来执行丧礼, 也许只能本着儒家精神和中国传统孝道, 持着至诚的心, 尽力以中国传统文化遗留下来的礼节, 来表示对先人的尊敬。

 

儒教经典节录

以下把《论语》、《大学》及《中庸》里的重要内容节录以供参考:

 

《论语》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富而可求也,谁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子曰:「三军可夺师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子曰:「有教无类。」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大学

经一章 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 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 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 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 而其所薄者厚, 未之有也,

 

传十章(第一章释明明德至第十章释治国平天下, 旨为解释大学之道)

 

《中庸》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子曰:“父母其顺矣乎!

 

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

 

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故大德者必受命。”

 

子曰:“无忧者,其唯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一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

 

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丧,达乎大夫;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

 

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以辨贤也;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燕毛,所以序齿也。”

 

“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禀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着,着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

 

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鲛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诗》云:“惟天之命,于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

 

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

 

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做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征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

 

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上焉者,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

 

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

 

《诗》曰:“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庶几夙夜,以永终誉。”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誉于天下者也。

 

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溥博渊泉,而时出之。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

 

唯天下至诚,,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诗》曰,“衣锦尚絅。”恶其文之着也。故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铁钺。

 

《诗》曰:“丕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

 

《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

 

《诗》曰:“德燊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